据记者在北京、上海等一线城市的走访发现,“为了吸引消费者报名、买课,一些健身房使出各种花招,让人防不胜防;会员费一年动辄几千甚至几万元,私教课更是贵得吓人。”这些乱收费的背后,是行业标准的模糊和从业人员专业意识的缺失。有的健身房甚至不把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学员健身上,只想着赚钱。有的健身房工作人员成了“职业销售”,有一套非常容易坑人的销售手段。甚至有人说:“从接待到成交,说什么做什么,是一整套流水线作业,就是为了让顾客无法拒绝,提高销量。”
另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,部分健身房从业人员缺乏专业资质,根本无法给学员提供必要的健身指导。据媒体报道,现在很多健身教练的入行门槛很低,相当一部分教练经过两三个月的培训就上岗,有的甚至“一周就迅速当教练”。记者调查后发现,“市面上有大量的教练培训机构,交一两万元、两三个月的强化培训,就能拿到多个资质证书。”有业内人士甚至表示:“有的教练一两个月前可能还做过理发师、厨师,有的在健身房当销售员、在街上发传单,一旦店里缺人,就强行上岗,简单培训后就换上衣服,当教练带客户。”这些暴露的问题,不仅存在于健身从业人员身上,也存在于资质审核领域,并不是某家健身房、某位健身教练的问题。 事实上,全国很多地方都存在这样的情况。
随着国人对健身行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,大量资本涌入健身行业,规范行业标准、明确从业资格、提高从业门槛、保障学员权益等已成为必然趋势。对此,应从多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,将健身行业的乱象降到最低。
第一,相关行业规范应进一步出台落实。目前,不少健身房仍采用“小作坊”经营模式,甚至有网友吐槽“能不跑路、不骗钱,健身房就很有道德”,可见制定针对性的规定有多么重要。目前,相关部门在处理健身学员与健身房的纠纷时,一般只能依据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来处理问题。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法规,对健身房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有更明确的约束,显然是必要的。
此外,健身教练的专业资质也应进一步明确。目前这个行业有很多从业者缺乏专业水准,只要花钱去参加一段时间的培训班,通过所谓的“考核”,就算是“合格”了。这显然是不合理的。从业者资质的认证机构需要有官方背景,某些“健康行业组织”颁发的“资质证书”并不能算作专业证书。归根结底,面对这些没有专业资质的机构和教练,消费者是没有安全感的。只是因为这个行业的乱象普遍存在,才不得不“接受现实”。如果想让这个行业健康发展,更好地实现健身机构和消费者的双赢,就必须清理整顿这些问题。(Simon)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eesopay.com/html/tiyuwenda/5050.html